由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主辦,陳向宏發起并擔任展覽主席,馮博一任主策展人,王曉松、劉鋼共同策劃的“時間開始了——2019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于2019年3月30日(周六)下午四點在中國烏鎮北柵絲廠開幕。
展覽主席陳向宏致辭
主策展人馮博一致辭
本次展覽共邀請了來自全球23個國家和地區的60位/組藝術家出席,共計90件/組作品參與展出。其中不僅涵蓋裝置、影像、行為、繪畫等較常見的藝術類型,還包括聲音、氣味、燈光、交互(設計)、網絡藝術等仍在探索中的藝術形式。在形態豐富的展出作品中,有35件作品為其在全球范圍內的首次展出,其中的30件作品更是為展覽主題或針對所在地的人文環境而創作,這些始于烏鎮的藝術,所觸及的問題將不止于烏鎮。
2019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由主題展和青年單元兩部分組成,主題展的三個單元:“就在此時此地”、“震蕩的鐘擺”、“非常近、非常遠”,分別對應的是烏鎮北柵絲廠、糧倉和西柵景區三處展覽場地。與之相應,以“未來有多遠”為主題首次設立的青年單元的作品集中在北柵絲廠七號樓一層。整個展覽的室內展出空間達到12000平方米。
北柵絲廠
在“時間開始了”的大主題之下,分設的單元主題展示出策展人對作品指向、形態及其與空間匹配度等綜合條件的精準研判。主題展的第一部分“就在此時此地”,強調藝術介入現實的直截了當,雖然展覽邀請的藝術家因為背景不同所關注內容和所采取的藝術方式各有不同,但并聯在一起將折射出處于前沿的藝術家群體對大時代變革敏銳觀察的概貌;第二部分以“震蕩的鐘擺”為單元主題,所在糧倉原為始建于1960年代的烏鎮糧管所,經過空間改造和增建后首度啟用。這一單元的藝術家創作多附著于常見之物,藝術家通過對這些材料自身時間線的勾畫和表達能力的發覺,呈現出一種超越具體生命時態的對撞;第三部分“非常近,非常遠”的作品散落在西柵景區,古典院落、大小劇場、公共空間在游人的穿梭中層疊、交織在一起,這部分作品將藝術的表達曲折地隱藏在可人的面貌之下,感覺親近,意味悠遠。
糧倉
與主題展強調集中性和或綿柔或剛健的力量感相比,青年單元把側重點放在呈現中國年輕一代藝術家新鮮的創作點位上,通過展出前期遴選出的12位中國大陸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來理解他們對當下和未來的態度以及他們在藝術語言上的活躍性和不可定義性。由七位策展人、藝術家組成的國際評獎委員會,將在展覽開幕前一日從青年單元的參展藝術家中評選出三個大獎,獎項設置從高到低依次為“2019青年當代藝術烏鎮獎”(獎金15萬元人民幣)、“2019青年當代藝術創作獎”(獎金10萬元人民幣)、“2019青年當代藝術特別獎”(獎金5萬元人民幣),頒獎儀式定于展覽開幕式舉行。
陳丹青為2019青年當代藝術烏鎮獎獲得者拓頒獎
南條史生為2019青年當代藝術創作獎獲得者是褚秉超頒獎
張子康給2019青年當代藝術特別獎獲得者張如怡頒獎
從展覽操作到技術層面看,此次展覽避免以某一件/組作品的最終形態下定論,更注重藝術家創作線索的完整性、有效性,以及他們的藝術在社會實踐中智性轉換的能力。策展人通過與藝術家合作,對作品的空間編輯和文獻編輯,梳理出藝術家的創作邏輯和框架,將晦澀的當代藝術語言與基本常識結合在一起,使之與建筑、設計、生物、性別、傳播、圖像學、大數據等專業議題的討論交叉進行,最終將展覽的涵蓋度無限延展。
從烏鎮文化的時間行進刻度上看,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是烏鎮打造文化小鎮、藝術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一環。2016年“烏托邦·異托邦——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的成功舉辦使烏鎮辦藝術展背后地方生態與藝術共生共贏的文化模式被社會大眾廣泛討論。三年后,烏鎮繼續秉持積極推動小鎮文化復興的決心,以全然不同的策劃視角、穿透力和幾乎倍增的展出空間規模呈現一場無與倫比的藝術盛宴。從理念到辦展形式,甚至長街宴的宴客形式,都表明烏鎮已不僅僅是在舉辦一個三個月展期的國際大展,而是在以一場深刻的文化實驗創造一種具有前瞻性、顛覆性、世界性的“烏鎮模式”。以烏鎮的自然環境、人文底蘊與獨特的文化模式為源,當代藝術的價值將在烏鎮乃至世界更廣泛的范圍內發酵、震蕩。
盛大的“時間開始了——2019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將于2019年3月31日(周日)起對外開放,展至6月30日結束。自3月29日藝術家講座接龍開始,當代藝術正式進入烏鎮時間,首期活動集中在開幕前后一周內,展出期間還將推出更多論壇、講座、對話、工作坊等活動。實時信息,請關注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的官方網站、微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