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和建筑
藝術家 妹島和世:
1956年生于日本茨城。1981年日本女子大學畢業之后進入伊東豐雄的事務所工作,1995年與西澤立衛成立了SANAA建筑設計事務所。他們的建筑以干凈的現代主義元素而聞名,如光滑、干凈、有光澤的玻璃、大理石和金屬表面。大窗戶允許自然光進入空間,并在內部和外部之間創造流暢的過渡地帶,以便讓建筑、使用者與周圍空間進行互動。他們的代表性作品包括俄亥俄州托萊多的托萊多藝術博物館玻璃館、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勞力士學習中心、倫敦的蛇形畫廊、東京表參道的克里斯汀·迪奧大樓、金澤21世紀當代藝術博物館等。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曾獲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金獅獎和普利茲克獎,妹島和世也成為第二位獲此殊榮的女性建筑師。
關于此次的創作:
妹島和世:展覽一開始希望我做一件和水有關的作品,但其實第一次來烏鎮時,我認為烏鎮自然的水已經很美了,所以我嘗試創造“另一水面(Another Surfuce of The Water)”。一種具有現代性的抽象的水面——這些可以讓人坐下來休息的椅子。
從望津里南面可以看到起伏的觀音兜墻面和地面有一個高差,從進入這個空間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在一個相對比較暗色調的歷史街區環境中,安放了一個反射天光、反射陽光的裝置,產生了引導人們進入這個空間的效果。
作為一個建筑師而不是藝術家,我們對墻壁的理解是從歷史和公共性角度出發,我們希望做這樣一個作品,和墻壁產生對話。一個界面可以跟空間進行不同的交流,進而在這個空間里,感受到“另一水面(Another Surfuce of The Water)”
講座小結:
在這一次的講座中,妹島和世老師向我們分享了她在世界各地的關乎于自己所創作的建筑項目的起、承、轉、合,例如法國小鎮的項目,京都的住宅項目,悉尼博物館的項目,米蘭博克尼商業大學校區新建項目,日本鶴崗藝術中心等等,如何讓自己的建筑在各種迥然不同的社科環境和自然環境中打開、結合、并最終成為一體是妹島和世與其工作室一起不停探討并實踐的核心問題。觀眾提問:
提問:妹島老師介紹了很多建筑項目在世界各地,請問妹島老師在中國是否有已經建筑完成或者在建中的建筑項目能向我們介紹一下?
妹島和世:我們現在有在上海的項目,這個項目是4年前開始的。
剛剛談到在日本做公共建筑,用建筑對城市、社會產生影響是很困難的。對日本社會而言,建筑不破壞環境就已經很不錯,要用建筑做到更高的階段很難實現,過去也碰到一些問題,這些困難也是項目或者是中國的一種特色吧,這一切還在探索之中。
提問:妹島老師對材料有所偏好,類似于非常抽象的鋼或者是純白的混凝土、玻璃之類的材料,其中包括著極簡的美學,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偏好和設計風格,這樣的風格對初學者來說有點太難以理解。
妹島和世:這其中是一個過程,我們也嘗試新的材料、用新的載體,以前大家覺得是這樣,但是真的不是這樣,類似于為烏鎮創造的這個空間,雖然水面本身并不存在,拋開生活的器具這其中也是一個抽象的感覺,大家都會擁有抽象的一些感受,我們的一般過程包括剛剛講的設計過程都是從抽象開始,最后再做出實際的東西。
在制作的過程中首先要回到原來的抽象過程中去反思、檢驗,特別是從一開始的幾個項目到最后的一個項目過程、發展,這之間是一個抽象和具體之間互相轉化的過程。
經過這么多年的嘗試之后,新的項目可以用新的本土材料,這些材料是否能夠進入SANNA的設計語言當中,是否有這樣一個核心的東西,其實每次都在做新的嘗試。
提問:在您的很多作品都是圓形或者異形的,請問您在這個過程中、這個階段是不是更喜歡用圓形和異形這種形態來表達建筑關系,這是否是您自己這段時間的靈感或者創作過程中對異形有特殊的喜好。
妹島和世:我使用這一類型形態的原因其實就是說形式是能夠有所對應的感官、環境、情緒,這是在我們不斷的工作中持續發現的。
關鍵字:公教活動,妹島和世,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